武汉大学珞珈山水BBS论坛

武汉大学bbs,武汉大学论坛,武汉大学网站,武汉大学bbs论坛,武大bbs,珞珈山水,珞珈山水bbs,武大论坛,洛加山水,加洛山水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uojia2007 (地狱里的油条), 信区: Think
标  题: 2005年读史札记之二:武士道与中国
发信站: BBS 珞珈山水站 (Tue May 29 12:52:02 2007)

继续贴旧文繁荣版面。嗯。
PS:当年我还是个愤青,这种小文稚嫩青涩,看官无需太认真。

武士道与中国

——读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札记

1.  什么是“武士道”
    前一段时间,民间仇日情绪上涨。很多人批评日本的军国主义,在他们的文章里,言
必称“‘武士道’的陈腐观念”,仔细品味之下,我感觉大部分人对于“什么是武士道”
这样的问题尚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探讨一下这个概念,对于许多不知武士道为何物却喜
欢拿其说事的国人们来说,是完全有必要的。
    新渡户稻造在他的名著《武士道》中,是这样描述武士道的:武士道即对自己的良心
要负起“耻”的责任。在字义上则意味着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
用一句话来说,即“武士的训条”,也就是随着武士阶层的身份而来的义务。
    茂呂美耶先生用一句话来解释武士道,就是:赖活不如好死。 而中国人向来注重生命
,表面上对于高尚道德的追求往往让位于实用主义。古人就有言“人命关天”,还有“好
死不如赖活”之类,正是由于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有些国人就时常笑说“那些武士真是
不可理喻,居然为了自己都不知道的理由去死”。殊不知也许在日本人眼里,我们的不知
多少文人要被看成“只知冠冕堂皇高谈阔论而不知身体躬行的极其无耻的人”。
    总而言之,“武士道”就是武士阶层必须恪守的道德戒律,要求武士为了荣誉抛弃生
死之念,其内容包含忍、义、勇、仁、礼、诚、忠、客几、自杀与复仇制度等等不一而足
。“武士道精神”则是一种泛化的日本文化的缩影,其主要点在于“耻”。这是一种无形
的社会枷锁,在日本,比法律更有力。日本是岛国,一旦遭受社会遣责,便无立锥之地。
“武士道”是限于武士阶层的道德戒律,“武士道精神”则深入到日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刻入日本国民的心理,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2.  从武士道的渊源畅想中国社会
    在谈到武士道的渊源的时候,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中分别列出了佛教、神道
、孔孟儒家学说以及“知行合一”的现实追求对武士道的不同影响。
    新渡户稻造认为,佛教给予了武士道“以平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即对不可避免的事
情恬静的服从,面临危险和灾祸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沉着,卑生而亲死的心境。”
    说到佛教,很自然地想起我国。日本的佛教最初由朝鲜半岛上的百济传入 ,而百济的
佛教又明显是汉文化的辐射所致,再加之后来日本佛教的发展直接受到中国的许多影响,
因此可以说日本的佛教来源于中国。值得玩味的是,大多数中国人自己对佛教的虔诚程度
远不如日本人深刻。佛教对日本文化造成的影响,诸如“平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以及
“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的服从”,还有“卑生而亲死”,这些精神很难在中国人自己身
上找到影子。同样的事物在两个不同的国度,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这一点下文还将有所探讨。
    对于神道在武士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武士道》认为它是“充分提供了佛教所未能
给予武士道的东西” 。神道的教义所刻骨铭心的对主君的忠诚、对祖先的尊敬以及对父母
的孝行,是其他任何宗教所没有教导过的东西,靠这些对武士的傲慢性格赋予了服从性。

    关于“服从性”这样的词,我颇有感触。我认为,“服从性”从本质上讲是来源于恐
惧。人类必须惧怕一些东西,才能在自身活动中下意识地自我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当
代西方社会文明程度高于我国,这其中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单从心理和精神的层面来讲
,笔者认为应该有这么一层因素: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对于“地狱”的恐惧,为
了死后不进“地狱”而进“天堂”,他们便会约束自己遵纪守法。也就是说,存在一个让
他们觉得恐惧的东西,这对推动他们的社会进步有一些难以觉察但却是很重要的裨益。而
中国则不同,中国人无所畏惧,杀人放火贪污腐败的那些人,他们丝毫不怕死后遭什么报
应。虽然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也有关于“阴间”和“炸油锅”的说法,但人们仅仅只是把它
们当作虚无缥缈的故事而已,聊作心理充实之外,实在形成不了什么约束力。至于佛教、
道教的那一套劝人行善和“因果报应”的道德劝诫,更多只是反映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和
心理安慰,极少有人对其虔诚地信仰,身体力行的更是少之又少。没有什么值得畏惧,于
是社会的渣滓们在心里和精神层面无所忌惮:“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孔子和孟子的学说给武士道提供了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新渡户道造说,“孔子的教
诲是武士道最丰富的渊源”,“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 。孔
孟之道给武士道提供了道德准则,但是知识被看成要与生活的实践躬行相一致,于是武士
道又从中国寻找诠释,“在中国哲学家王阳明那里找到了最伟大的解说者,他孜孜不倦地
一再重复:知行合一。”
    从这里我们看出,武士道的基本精神其实是来源于中国的。同样的精神内核在中国和
日本这两个不同的地方发展,近两千年后,结果却是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和尖锐对立,这
确实是颇令人玩味的现象。

3.  从武士道的基本精神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再也没有比卑劣的举动和狡诈的行为更为武士所厌
忌的了。在谈到“义”的时候,新渡户稻造直接引用孟子的话来进行解释:“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 。相对于情感所形成的道德,“义”更像是理性的思考得出的结果,如
果爱再也不能强烈的去刺激德行的时候,人们就不得不求助于理性,这就导致了“义”和
“义理”的产生。
    与此类似,在论述武士道的其他精神时,新渡户稻造都直接从中国传统儒家道德里面
寻找依据。在谈到武士道的“勇”时,新渡户稻造也是用孔子的话从反面来解释其定义:
“见义不为,无勇也。” 凡此种种,几乎所有的武士道基本守则都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文化
里面吸收营养而成。 可以这样说武士道的全部道德守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在最初是完
全一致的,前者是通过接受和理解后者的理论而产生的。但是同样的基本道德守则经过长
时间在中国和日本两个不同国家的发展,一个形成了柔韧性十足的富有弹性的儒家道德,
一个形成了具有很高硬度的刚性的武士道精神。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极为复杂,包括地理
环境的不同,对同一个道德精神的不同的理解,以及中日两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笔者
无意探讨这些因素各自在导致中日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无意对比中日文化
各自的优劣。仅试图从武士道的基本精神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略作几点极其浅薄的反思

    首先,我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柔韧性。对这一点我并没有太多深刻的理解,胡乱发表
意见难免有不胜惶恐之感,所以我只是谈点自己的感受。我们的先辈们有着极其高深的辩
证思维,总是把一个事物的方方面面都看得很清楚,但是往往对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都作
出完整的理解之后,却反而容易导致人们对该事物的看法越来越模糊。比如古人有云:“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后又说“饱暖思淫欲”,貌似面面俱到的描述反
而有时候使我们不知所以,弄不清楚人有钱了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在有些情况下即使对
一件事情的两种完全相反的做法,却都可以从传统道德里面寻找到依据,譬如说颂扬忠臣
,我们说“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而在规劝敌人投诚时我们又说“良禽择木而
栖,贤臣择主而事”。这样看来,过度的柔韧性似乎会使一种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丧失判断
事物的原则和标准。而同样是推显“忠”和“义”这两种基本守则,日本的武士道则极为
明确,并且轮廓鲜明,几乎没有人在违背这一守则之后还能从武士道本身中寻找到为自己
辩护的依据。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在津津乐道传统文化的柔韧性之时,是否也应反思这
种柔韧性的消极方面的影响,并且反思因此影响而来的民族性?
    其次,我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位和界限。相比武士道严格清晰的道德体系界限,中
国传统文化的界定至今尚有人在争论。继去年蒋庆先生等人掀起读经运动之后,今年中国
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纪宝成校长在《南方周末》发表长文《重估国学的价值》,他们这
一派人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使命,明确表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国学“内容以经
史子集为主”;而以此相对,薛涌先生发表《中国文化的边界》 一文对前者进行了尖锐的
质疑,薛文指出:“把西方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排斥在中国的文化之外是狭隘的,把对
中华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的少数民族文化排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外,也只能更加重
我们这种文化封闭主义的心态。其结果不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是把中国文化变成古董、
送进博物馆陈列。”以上所举的这次争论的例子,尚且只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的一
个例子而已。时至今日,中国文化的边界在我们民族的内部不仅没有一致的认同,反而似
乎越来越模糊。这是否也与文化的柔韧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最后,我还想到“知行合一”这个词。武士道作为一种守则,它的实质在于身体躬行
,在于以身作则,它要求武士“知行合一”,而不是喋喋不休地对别人进行道德说教。武
士道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象征,则已经深入日本国民的骨髓。相比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也
应该反思。“知行合一”这个词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中国人却并没有像日本人那样虔诚
地理解这个词并且用来改造自己的行为方式。我们关于“礼”的传统学说极为丰富,我们
却并不见得彬彬有礼;我们关于“诚信”的理论全面而且逻辑严密,以至于很多阐述这一
理论的古典著作成为日本武士学习的经典,然而我们的社会还是到处遍布欺骗和背信弃义
,并且我们已经不屑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释;我们赞颂“忠”、“义”,然而古往今来
,不忠不义之人不胜枚举。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然而笔者只是怀疑其中是否包含这样
一个因素: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实质上重“知”而不重“行”?我们的道德体系停留在语言
和文字层面,而并未真正深入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儒家道德作为几千年来国民膜拜的精神
支柱,它是否从未深入整个民族的骨髓?

引注:

1  茂呂美耶:《何为“武士道”?》http://www.new-china.net/japan/jpbook/jpbook1
.htm
2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P1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  覃启勋:“日本文化史”第五讲“飞鸟文化的形成背景” ;
4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P1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 法国国王语
6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P20.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P2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8 《孟子•告子上》;
9 《论语•为政》;
10 具体而言,新渡户稻造在论及武士道的“仁”时,是从《大学》《中庸》《孟子》里面
寻找依据和解释的;在辨析“礼”在武士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时,也直接引用了孔子
的“教诲”;说到“诚”,又直接高度赞扬了孔子在《中庸》里面对其所作的阐释:“诚
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谈到名誉和羞耻心,新渡户稻造也把孟子的“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作为对武士最早的教诲;“忠”作为武士道的重要精神,很明显是与中国传统
封建道德里的“忠”出于一辙;在解释武士道的“忍”时,新渡户稻造将其来源追溯到了
《孟子•告子下》;甚至在描述武士的教育和训练时,他还直接引用了孔子的“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整个武士道的精神体系,从其外延到其内核,从其
主干到其枝叶,无一不是深深烙上了中国传统儒家道德的印记。;
11 薛涌:中国文化的边界,载于《南方周末》2005年6月9日第15版


--
我喜欢回忆带着泥土气息的童年和乡村。

※ 来源:·珞珈山水BBS站 http://bbs.whu.edu.cn·[FROM: 222.20.21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szuonline.cn 今天是 2024/04/20
深大在线 荔园在线 荔园晨风 荔园晨风BBS 荔园晨风bbs站 深大bbs 深圳大学bbs 深圳大学论坛 深圳大学内部网 szu bbs 荔园晨风地址 荔园晨风校外地址 荔园晨风登陆地址 荔园晨风登录地址 荔园晨风怎么登录 荔园晨风怎么登陆 深圳大学荔园晨风 荔园晨风登录不了吗 深大荔园晨风关了吗 荔园晨风官网 荔园晨风无法校外登陆 荔园晨风bbs登录不了 梨园晨风
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均非偶然。你从生活中得到了什么,源于你给予了什么。